日本锦鲤7种疾病的诊治
4. 细菌性肠炎
病原体肠型气单胞菌(A. punctataf. intestinalis )
诊断 病鱼独游,游动缓慢,食欲不振,甚至完全不进食。 从外面看肛门红肿,解剖发现肠道红肿,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有少量淡黄色粘液。 严重者出现肠出血和腹腔积液。 长期投喂变质饲料易诱发该病,8月为发病高峰期,危害各种规格锦鲤,但发病率不高。
预防 一是不投变质饲料,不投太多饲料,不留残饵,保持水质良好; 其次,在发病旺季前,每15天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左右)对全池洒一次,每次漂白粉在池水中的浓度达到1mg/L,可 杀灭池水中的病原体。
三氯异氧氨基甲酸曲汀制剂一般外用,如“氯喹灵”全池连续泼洒3天,每日1次,池水中药物浓度应达到0.5毫克 /L 每次; 内服用饲料100公斤加磺胺-2,6-二甲氧嘧啶50克或诺氟沙星10克制成饵料,每天喂两次,连服7天,病即痊愈。
鹿泉恋
5. 化脓病
病原体体温及气单胞菌(A.sobria)
鱼体诊断 不同部位出现溃疡,溃烂部位鳞片脱落,表皮腐烂, 肌肉暴露了。 严重时,溃疡遍布全身,造成深部损害。 剖检发现,病鱼肝脏呈褐色,胆囊肿大,胆汁呈黑色。
防放养时,选择无病无伤的健康鱼种,用5%盐水浸泡10分钟; 定期用漂白粉等杀菌药物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
治疗该病初期,可向池塘锦鲤全池泼洒漂白粉,使池水中漂白粉浓度达到1mg/L, 2天1次,连续3次;
水族饲养的锦鲤,可用20mg/L的过甲磺酸钾水溶液浸染病鱼,每天1次,每次15分钟,连续3次 日,病鱼也可腹腔注射硫酸链霉素,1kg鱼可注射20mg,每2d 1次,连用3次即可治愈。 病重的鱼不需要治疗。 建议及时清除,以免传播疾病。
鹿泉鱼
6. 水霉病
病原体为水霉属和水霉属,属木霉科水霉属。
诊断 该病又称皮肤霉病或白毛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当水温为 15-20 r 时最受欢迎。 鱼初病时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以后病斑呈灰白色棉絮状。 病灶处菌丝生长的组织坏死,创面发炎、充血或化脓。 严重时菌丝粗密,鱼体负担过重,游动缓慢,食欲减退,最终死亡。
预防作业中避免鱼体受伤; 选择体表无损伤的鱼种,放养前用3%~4%的盐水消毒20分钟,水温15~20℃。
治疗水族箱中饲养的锦鲤,可将患病的鱼放入容器中,用4%的盐水清洗。 浸渍一次10分钟,2~3次即可基本治愈; 也可用高浓度的紫药水或渗透酸钾涂抹患处,直接杀灭水霉病。
7. 锚头蚤病
病原体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 寄生虫是寄生于鱼体表鳞片下或头部鳞片下所致。
诊断 寄生部位肉眼可见针状病原体。 发病初期,病鱼烦躁不安,食欲不振,体型消瘦,游动缓慢,最终死亡。 锚头蚤钻入鱼体肌肉,用口器吸食病鱼体液,食鳞、肌肉。 病斑附近的鳞片常被锚头蚤的分泌物溶解腐蚀。 不规则形状的缝隙,为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因此常引起其他细菌性病的并发症。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多见。
防治池养锦鲤时,放鱼前应使用1500kg/hm的生石灰。 清塘要进行消毒,杀死水中的锚头蚤幼虫等有害生物;
治疗可全池喷洒90%结晶敌百虫,池水中药物浓度可达0.5-0.7mg/L,可有效杀灭锚头蚤幼虫。 锚头蚤幼虫趋光性弱,早晚集中在水面,所以用药时间最好在早晚。 病情严重时,可用“杀虫王”全池喷洒。 用“B型灭虫灵”全池喷洒,使灭虫灵在池水中的浓度达到0.5mg/L,每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次。 初寄生幼虫,间隔15天喷2次。寄生性强的昆虫,每周喷1次,3次即可杀死; 对寄生的老虫,喷一次即可杀死。
对于小型水体或水族箱饲养的观赏鱼,发病时可捞出,锚头蚤去除后用 插入,用10-20mg/L的高渗透酸钾溶液浸渍,每天1次,每天15-20次。 敏,浸泡几天,防止伤口感染细菌; 也可将病鱼直接浸泡在10mg/L的高渗酸钾溶液中,水温20℃时,每次浸泡1小时,隔日1次,连续3次。 锚蚤死软化后,连同插条一起取出,涂上药后放回水中饲养。 治疗锚头蚤病后,需要对全池喷洒氯制剂,对池水进行消毒,防止进一步污染。 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