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的祖先其实是来自中国南方的鲤鱼,但现在说到优质锦鲤的产地,不是日本就是德国。江门锦鲤产业即使有“中国锦鲤之乡”的光环,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锦鲤产业落后日本至少15年,而国内锦鲤却在品种上迷失了方向。
目前,江门市政府与锦鲤产业之间正在悄然展开一项加强国内锦鲤品种研发、打造本土锦鲤品牌的产业发展规划。
许多事实表明,江门与锦鲤有着悠久的历史。江门鲤鱼文化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1980年开始,它首先从日本引进并培育锦鲤。经过近20年的发展,终于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成立了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个市级观赏鱼协会。
据江门市观赏鱼协会会长刘新学介绍,由于江门山塘水库丰富,锦鲤养殖面积大,也促进了锦鲤产业的快速发展。2003年,江门市一批锦鲤爱好者、相关设备供应商和饲料供应商共同成立了江门市观赏鱼协会。
协会成立后,开展了做大做强锦鲤产业、扩大锦鲤养殖规模、提升锦鲤品牌知名度等工作。据悉,我市淡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淡水面积3589万公顷。约有25.9万公顷的池塘、水库和河流可供养殖和开发。气候条件也十分适宜,为我市锦鲤养殖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在市政府和市观赏鱼协会的共同努力下,“锦鲤之乡”唯一的牌匾于2009年成功落户江门。此后,江门先后举办了四届全国锦鲤比赛,大大提高了江门在全国锦鲤行业的知名度。
这一系列行动效果显著。目前,江门市有大型锦鲤养殖企业30余家,养殖面积1.1万亩,年产锦鲤1500万尾(含优质锦鲤5万余尾),约占全国产量的20%,年销售锦鲤1000万尾,年营业额近2亿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江门市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锦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集孵化、养殖、销售为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全市共有3万多户家庭饲养锦鲤,是5年前的10多倍。
虽然有自然的养殖条件,有“中国锦鲤之乡”的牌匾,也有一批热心的锦鲤养殖户,但江门市渔政部门和锦鲤行业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清楚。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闯说,我市锦鲤产业链不完整,特别是上游产业难以实现自给,特别是锦鲤品种的核心要素不够强大,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代表了先进水平。
差距有多大?业内人士最有发言权。市观赏鱼协会会长刘新学直言:自产锦鲤和日本锦鲤之间有15年左右的差距。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国内锦鲤冠军相当于日本15年前颁发的冠军。
“我们江门锦鲤在全国还是领先的。一些成员已经培育自己的锦鲤十年或二十年,并出现了一些惊喜,但他们的整体素质无法与日本相比。
当记者问自产锦鲤和日本锦鲤有什么区别时,刘欣说,这有点像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初期使用的“洋家电”。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将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但追根溯源,其实所谓自产锦鲤就是来自日本锦鲤。”
锦鲤养殖的老板郑敏学告诉记者,最好的日本品种根本卖不出去。”当我们购买它们时,它们可能是劣质的,但它们对我们来说仍然是最好的。”。
此外,差价还体现在价格上。林闯说,由于品种的质量不如日本,在同样的成本下,一池别人的锦鲤生产出来的优质锦鲤,大概是我们的十倍,所以产值自然与日本不同。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江门锦鲤对外依存度也很高。据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有规模化的锦鲤养殖场,每年仅苗木支出就超过100万元。国内锦鲤在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受到极大挑战。
显然,从市渔业部门到江门锦鲤养殖户都意识到了品种问题的重要性,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尝试。
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闯告诉记者,目前,江门市政府把锦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出发点,邀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编制《江门市锦鲤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而不遗余力地推动锦鲤产业的发展是江门鲤鱼业的一个特殊产业。
据悉,该计划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打造品牌。通过加强与珠江水产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在我市建立锦鲤养殖产学研基地,开展锦鲤新品种的研究与培育。在开平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市政府规划了200亩“锦鲤大观园”建设项目,集锦鲤新品种培育、育种技术推广、观赏休闲为一体,建立了种子库和基因库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种。
“锦鲤的遗传极不稳定,经过几代培育后会发生变异。因此,要想打造自己的锦鲤品牌,就必须掌握种子资源,即繁殖种群。由于广东是鲤鱼的原产地,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鲤鱼的种子库,利用我们的种子库与日本优质锦鲤杂交,就可以制作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锦鲤。目前,我们正在修改和设计这个种子基因库珠江水产研究院罗建仁说。
我们深知优质锦鲤苗木的重要性。江门的锦鲤养殖户一旦培育出一批好苗木,他们总会特别关注和爱护。我们希望这些锦鲤养殖者,虽然来自日本,但在江门农场已经繁育了两三代,可以打上当地品牌特色的烙印。
10月19日,在蓬江区杜兰镇郑敏学的鲤鱼养殖场,记者看到了几株堪称江门自产的优质鲤鱼苗。其中一条是雌性昭和三色鱼,父母在江门农场长大。3岁时,她身长70厘米,头宽背高。郑敏雪认为她是整个农场里最完美的鱼。他特地买了8条雄性昭和三色鱼,准备明年繁殖。另一个德国品系大正是郑敏学从德国锦鲤(无鳞锦鲤)和日本大正杂交而成。颜色鲜艳,体态优雅。
“以后卖一批锦鲤对我来说比较容易。如果我没有现金,对我来说会更好。”郑敏的理论。
最新举措之一是,经过努力,江门市政府和中国渔业协会将于11月10日至13日在江门市武义华侨广场隆重举办“首届中国(江门)锦鲤博览会暨2011中国锦鲤交易会”,届时将举办国内锦鲤比赛,锦鲤产业发展论坛、锦鲤贸易洽谈会、锦鲤拍卖会、锦鲤文化交易会,旨在展示中国锦鲤的发展成就,着力打造“中国锦鲤”、“江门锦鲤”的民营品牌,扩大中国自有锦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中国锦鲤”、“江门锦鲤”名扬全国走向世界。
“高端锦鲤得到了老板们的提拔,但低端锦鲤的提拔还不够。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江门是“锦鲤之乡”。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林闯说:“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大众消费也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业界也希望政府能更多关注和推动锦鲤产业。大兴锦鲤老板刘成勤说:“江门对锦鲤养殖的优惠政策不如佛山、中山等城市。他希望政府对锦鲤产业给予更多关注,在场馆和补贴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做大江门锦鲤产业,做大做强“中国锦鲤之乡”的‘招牌’。”
2009年5月18日,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亚洲锦鲤大赛上,中国渔业协会正式宣布广东省江门市为“中国锦鲤之乡”。
我市申请“锦鲤之乡”后,中国水产协会立即组织专家对江门市的申请材料进行了核查复核,并组织了实地考察。
专家组认为,江门市有悠久的锦鲤文化历史,为园林观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锦鲤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规范有序,形成了鲜明的“江门锦鲤”产业特色,符合中国渔业协会制定的全国特色水产之乡命名标准和条件。为此,中国水产协会决定授予江门市“锦鲤之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