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热爱锦鲤成痴的人
2017年8月31日
卢本伟牛逼?这到底是个什么梗?
2017年8月31日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逛社交媒体的时候,总有人一言不合,就放一条锦鲤。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一句简单的“九月,关注转发这只锦鲤大王”配上一张锦鲤图,转发不到半天的时长,这条微博有超过六万条的转发。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文化上的解释似乎说得通:自古以来,普通老百姓对鲤就有着祥瑞执念。“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流传到千家万户,孔子也因“嘉以为瑞”给儿子取名鲤。作为鲤鱼的一个品种,锦鲤确实被赋予了吉祥、爱情、勇气的期许,在日本鲤鱼旗还成为男孩节的一个象征。

然而,在现实的网络世界里,锦鲤似乎变了味道。将近万条网友们的评论清一色都是许愿求福:保佑考试通过,希望股票大涨,祝福旅途平安……锦鲤的传统文化象征意义已经被打破,人们许下各自诉求,锦鲤变成了一个似乎可以承载一切的神。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塑造这样的神也越来越容易且可复制:只需要一张图片作为载体。大量的自媒体效仿这种低廉的转发获得了不少流量,让这种转发成为了最常见的营销工具。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实际上我们许下的愿望呢?成功的成功,落空的落空,其实和转发行为没什么联系。就像一个网友所打的比方:你作为菜鸟大学毕业生,即将要面试了。在办公室外面心里暗念:上帝保佑,上帝保佑,上帝保佑!甚至念出声来,这应该比较常见吧?但平时大家压根不信上帝,这样做只是求个心理安慰罢了。可能我们并非真正相信转发就会带来好运。大多数人的心态是:我不知道这个锦鲤是否管用,但转发和评论的成本如此低,我为什么不相信一下呢?因此,转发锦鲤的人,还都是积极自愿的。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这样的心态本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当愿望真的实现时,我们把愿望实现的原因归咎于“我转发了”,我们把努力到手的成功归咎于“好运”。

然而实际上,真正发挥作用的部分,也并不是锦鲤。许愿者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才或多或少推动了愿望实现。

更重要的是,根据进化心理学家的理论,发现规律和假定因果关系是人类进化发展所得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倾向,从两者之间找到因果关系是人类的天性和心理需求。

对锦鲤许愿并还愿的行为危害就在于:它会让人们为发生的事建立不正确的因果逻辑,影响理性的判断和对事实的认知。

移动媒体的社交属性和易扩散性也加剧了“转发锦鲤”这种非理性传播行为,放大了人们身上的“刻奇”——一种拙劣的模仿,并且完全忽略个人真实意愿。刻奇者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自我愚弄”,他无限升华着感动自我的东西,并让其他人也去接受。就像一些人相信锦鲤真的是好运化身,在微博或朋友圈里频繁刷屏,试图让他人接受。另外一个例子更加明显:前些年在朋友圈和微博里广泛出现的“不转不是中国人”。如果说转发锦鲤还多少出于自愿,那么“不转不是中国人”则成为情感或道德绑架的手段——因为实际上,它是与爱国完全无关的东西。下面这条消息你也许还记得: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刻奇的最大问题不在于我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而在于:表达情感的时候,我们一直小心翼翼地窥探别人,希望透过他人来观察自我,来确定自己的感受是否出了偏差,是否需要放大或缩小这种情感来适应周围的需要。当我们这样做了之后,情感不再源自我们的真情流露,它变成了一个工具,成为我们融于群体、扩大传播甚至鼓吹“政治正确”的工具。无论我们表面的情感多么强烈,刻奇的背后总存在着一套没有温度的规则和秩序,胁迫着虚弱的小我。从这个角度讲,网络媒介在一些时候剥夺了个人情感的合理性,个体被赋予或强加了统一的意义或情绪。这几年,“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个字样渐渐消失了,但放大“刻奇”的做法却依然不时闪现在媒体报道中。

转发锦鲤:9月拜托你对我好一点

别在最该努力的年纪选择了转发锦鲤,到头来还要怪水逆